50岁保安在40℃保安亭猝死,工方用一句话炸了锅:他8点上班,7点到岗,不算工伤。 西安的烈日,把气温计的读数推上了40℃。华远海蓝城小区里,50岁的保安周某某像往常一样,清晨7点就到了保安亭。 他习惯提前一小时到岗,好让上夜班的同事能早点歇着。谁知,这份体谅和敬业,竟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倒计时。 当他倒下后,家属等来的不是慰问和担当,而是用工方那句足以让舆论炸锅的回应:“他8点上班,7点到岗,不算工伤。”一句话,就把一个老实人的勤恳,变成了撇清责任的借口。 周师傅倒下的那个保安亭,更像一个铁皮蒸笼。事发当天清晨7点,亭外温度已窜至33℃。亭子里面,既没有空调,也没有一块遮阳板,只有一台小电扇徒劳地搅动着滚滚热浪。 而这还不是全部。据周师傅的女儿周女士说,公司提供的宿舍条件同样恶劣。那是一处毛坯房,塞满了上下铺,几十号人挤在一起,蟑螂在床上乱爬,连风扇都不够用。 在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日子里,西安的气温动辄突破42℃。周女士坚信,正是这极端高温和恶劣到几乎无人性的工作及住宿环境,联手夺走了父亲的生命,这理应被认定为工伤。 可是,面对一条生命的逝去,陕西千翔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态度却异常冷漠。负责人反复强调,周某某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,7点出事,不在工作时间内,所以不能算工伤。 他们表示愿意给一笔数额不明的“人道主义赔偿”。同时公司负责人一边说着“很痛心”,一边却坚持把皮球踢给人社局,表示“我们公司说了不算,家属说了也不算”。 而经过后需查询竟发现这家2021年成立的公司,2022年和2024年参保人数均为0,2023年也仅有1人。这很难不让人怀疑,周师傅是否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险都没有。 不过,周女士没有被公司的强硬态度吓退。她正积极准备材料,向未央区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,要为父亲讨个公道。 法律的规定,或许能为这场争议画上句号。一律师指出,工伤认定的前提是存在劳动关系。 虽然周师傅的正式上班时间是8点,但他提前到岗是为了交接班,这完全可以被视为从事与工作有关的“预备性工作”,因此并不影响工伤认定。 更关键的是,根据《工伤保险条例》,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,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,视同工伤。 周师傅的悲剧,恐怕不是孤例。它折射出一些企业在追逐利润时,对劳动者基本权益和生命安全的极度漠视。 尤其是在高温等极端天气下,户外和一线劳动者的处境愈发艰难,他们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。但是总有例外,河南矿业企业就在这酷暑中展现出别样的温情与担当。 7月15日,该企业5200名员工收到了每人500元的高温补贴,这份实实在在的关怀,让工人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。 不仅如此,公司还调整了工作时间,避开正午高温时段,将上班时间改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。 除了物质关怀,河南矿业企业还注重改善作业环境。一些企业为一线职工采购了风扇式反光衣、挂脖式风扇等设备,有效降低了工作环境的温度。 中国黄金集团中原矿业有限公司工会也积极行动,开展了“夏日送清凉”活动。工会工作人员将西瓜、绿豆汤、矿泉水以及藿香正气水、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送到一线工人手中。 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河南矿业企业对员工的关心,更展现了企业在高温天气下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责任担当。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,企业为员工创造了更加健康、安全、舒适的工作环境,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。相比之下,那个保安公司实在算不上人 对此,我们期待人社部门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裁决。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周师傅的家人一个交代,更是为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流汗的劳动者,筑起一道坚实的权益防线。